{SiteName}
首页
昆山资讯
昆山历史
昆山旅游
昆山习俗
昆山新闻
昆山要闻

历史人物系列昆山状元与城墙往事

在四通八达的现代生活中,“城墙”一词略显遥远,然而在冷兵器时代,城墙是不可或缺的防御设施。城,所以盛民也,固若金汤的城墙,保护着一方百姓。昆山建邑很早,在漫长的城池发展演变史中,发现有16处古城遗址。

▲在旧址复原的昆山城墙

据考,唐代昆山已有城墙,但因以土筑成,不耐水淹,毁于战事。到了宋代也仅以竹枝、木栅围护城池,“以竹木为栅”(乾隆《昆山新阳合志》)。如今,昆山还保留着“北栅湾”这一地名,便是历史留存最好的证明。

▲乾隆《昆山新阳合志》卷一之城池

元代至正十七年(年),方国珍起兵反元,入侵昆山,知州费复初筑土城防御,并建城门六座。东起护城河,西起仓基河,南起正阳桥,北至马鞍山北麓,基本奠定了昆山城的规模。

▲《昆新两县续修合志》之昆山新阳县城图

明弘治四年(年),昆山知县杨子器在六城门上建造城楼,并分别命名:东曰宾曦(俗称东门),西曰留晖(俗称大西门),南曰朝阳,北曰拱极(后改拱辰,俗称北门),东南曰迎薰,西南曰丽泽(俗称小西门)。

▲乾隆《昆山新阳合志》卷一之城池

明嘉靖年间,昆山物产丰富,又濒临东海,地势重要,屡遭倭寇抢盗,城里百姓常处在水深火热之中。因陋就简的土城已经无法保护一方百姓,修筑砖城迫在眉睫。邑人周伦和地方官员屡次上疏未果,只有期待“昆山状元”登场了。昆山砖城的修建,“昆山状元”顾鼎臣功不可没。

▲《吴郡名贤图传赞》之顾鼎臣画像

顾鼎臣(-)字九如,号末斋,昆山积善乡雍里村人。弘治十八年(年)中进士第一名,时三十二岁。后授翰林院修撰,历弘治、正德、嘉靖三朝。

家乡患难之时,顾鼎臣已入阁为相,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,他亲自拟就《代工部复筑造城垣疏》,疏请朝廷,以砖代土,修筑城墙。经准奏,昆山砖城于嘉靖十八年(年)二月开始动工修建。为了表达对故土的拳拳爱心,他还带头捐出皇帝的赐金,号召官民出钱出力修筑砖城。15个月后,在元朝土城的基础上扩充加固,具有“六城门”之巨的砖石城墙让昆山城得以“固若金汤”。筑成后的砖石城墙,周长丈(约7.9公里),墙高2丈8尺(约9.3米),宽1丈4尺(约4.7米),总共有垛雉堞。

▲《康熙昆山县志稿》之顾鼎臣“代工部复筑造城垣疏”

在顾鼎臣死后14年,即明嘉靖三十三年(年),倭寇三千余人分乘百余条船进扰昆山,昆山知县祝乾寿组织军民凭借坚固的城墙抗击倭寇,历时45天,大小30余战,终于杀死倭寇首领,并将倭寇赶出家园。而常熟、太仓、江阴等地在遭受倭寇进攻时,却因无城可守,只能任其劫掠,损失惨重。

▲倭寇图卷局部(明仇英画)

昆山百姓无不推崇顾鼎臣的先见之明。明嘉靖三十八年(年),奉旨在慧聚寺法华堂故址建立“顾文康公崇功专祠”,由大学士赵贞吉撰《太子太保文康顾公崇功祠碑记》,碑高1.9米,宽0.9米。年,昆山县人民政府拨款修葺专祠。年,按原式重建,被列为昆山市文保单位。

▲顾文康公崇功专祠

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昆山土城,到宋代的竹木栅栏,再至明代的砖城,昆山城池迭代更新。宾曦、丽泽、留晖、拱辰……这些曾经守护了鹿城人家四百余年的古城门,消失在历史烟云中,却融进了昆山百姓的记忆中。如今,在昆山亭林园内专祠保存完好。房屋两进,面阔三间,坐北朝南,中间天井,金桂玉兰,象征着“金玉满堂”。天井东侧,崇功石碑依然挺立。

▲顾文康公崇功祠碑刻

而在亭林园内的东北角,依照原拱辰门的方位及风貌重建,一座崭新的城墙巍然矗立,成为了亭林园一道新的风景线。新建的厚重古朴的砖城与保存完好的崇功专祠遥相呼应,证明当下的昆山人没有忘记历史,依然铭记着顾鼎臣的家国情怀和热爱家乡的赤子之心。

▲昆山亭林园内新建的拱辰门城墙

在距离昆山亭林园40余公里的苏州沧浪亭中,有一座五百名贤祠,供奉了与苏州有渊源的五百余位先贤。顾鼎臣名列其中,被辅以十六字评价“泽被东南,功存桑梓,救时良相,名炳青史”,也在无言诉说着他的历史功绩。

▲顾鼎臣石刻像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kunshanshizx.com/ksxw/699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