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SiteName}
首页
昆山资讯
昆山历史
昆山旅游
昆山习俗
昆山新闻
昆山要闻

昆山改革开放口述史乡镇工业的历史贡献

治白癫疯办法 http://baidianfeng.39.net/a_bdfnzhm/130903/4249431.html
乡镇工业的历史贡献

许保元

(曾担任昆山县政府副县长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)

以集体经济为主,以乡镇工业为主,以市场调节为主,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,以这个“三为主,一共同”为特征的,就是“苏南模式”。最初是叫“苏州模式”,因为起步是在苏州地区。

昆山发展乡镇工业,

始于横向联合,

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。

80年代初

县里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,县属企业较大规模的有化工厂、化肥厂和纺机厂(那时还叫通用机械厂)。这个时候是计划经济体制,只需稳定市属工业就可以了,主要精力是抓大量的乡镇工业企业。昆山的乡镇工业,在全苏州地区还是比较落后的,一直是倒数第二位左右。当时的大环境县一级主要精力还是抓农业,农业始终是第一位的。80年代初,当时陆家镇与上海联营一家服装厂,也是一个不成规模的小厂,后来被县里发现,大会小会批,扣上了“扰乱人心”的帽子,结果是厂被关掉,相关人员还受了处分。这是一个典型的思想不解放的例子。

年后

我从“五七干校”学习回来,被分配在通用机械厂任总支书记,后调回县科委工作。不久,我担任昆山县副县长,负责工业,配合县委副书记张雨林(分管工业)工作。当时,我们认为抓工业不能局限于几个县属厂,工业经济发展的潜力应该是在广阔的乡镇。

在调研乡镇工业的基础上,

我们排出了三个办工业的薄弱点,

即三个缺:

一是缺人才,二是缺资金,三是缺项目。

面对这样的状况,县里有人提醒:要抓工业还是抓县里的工业吧,抓乡镇的工业是不大可能的。

其实,

不仅是昆山,

在其他县里同样存在这种情况。

记得有一年,苏州地委开工业会议,各县的同志也都提出了这“三缺”情况,阻碍了工业的发展。经过调研和反复讨论,最后苏州地委统一了思想,认为现阶段的工业经济必须要抓紧抓好,这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“苏州模式”。

“苏州模式”就是抓乡镇企业,发展集体经济,“温州模式”就是抓私营企业,全国就出现了这样两个经济发展模式。

按照这个思路,我们昆山用两个方式进行,一是县属工业按计划经济发展;二是乡镇工业经济可以走横向联营道路。虽然这是县委常委会讨论的结果,但在那个“以粮为纲”的年代,有些干部还是勉强接受。我们再三强调:昆山的工业发展不能仅仅靠三个国营大厂,而是要靠大量的乡镇工业,这样昆山的工业经济才能发展壮大。

为转变观念,请县委书记在县里召开的工业大会上作报告,倡导发展乡镇工业;并且着手解决“三缺”问题。人才是第一位的,如何解决人才,我们也是因地制宜、就地取材,在全县各单位排查,只要有懂一点工业的人,就用起来。如果以后感觉不适合的,再调整。就这样一批批上,一批批下,矮子里拔长子,土法上马。硬是这样,为县里培养了一大批工业人才。

当时的昆山工业少得可怜,县委副书记张雨林在全县工业大会上提出:“翻一番转个弯,超过一亿关。”大家认为这是一个笑话,怎么可能超一亿关,拿什么来超一亿关?那个年代GDP超一个亿是不得了的事。

大力发展乡镇工业,如何着手去做?

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,

我们提出一定要有样板,有典型。

但仍然是听的多、动的少,

大部分乡镇领导持观望态度。

当我们到石牌乡做工作时,时任石牌乡党委书记的陆泉兴,全力支持我们发展乡镇经济工作,陆书记一口答应,自己抓乡镇工业。我们听了陆书记的表态,心头一热,终于有乡镇要抓工业经济了。

还有一个是陆杨乡的宣炳龙,他是乡工业办公室主任,非常积极抓乡镇工业。他的一些想法和做法,在当时看来还是很超前的,也符合我们搞工业的想法。由于步子迈得快,还与乡主要领导产生了分歧。为此,我们专门与陆杨乡主要领导沟通,提出经济建设的步子快,也是为了乡里的发展,指导思想是一致的。陆杨的工业发展可圈可点,一条工业街全是厂家,相当气派,尽管是小厂,在当时已经是不容易的事。

第三个典型是城北乡。时任乡领导是王金华、余增荣。王金华活动能力强,别人借不到资金,他能借到,办起了不少乡镇企业。

年到年期间,

这三个样板一炮打响。

昆南的乡镇工业是后起之秀,昆南地区发展较好的是千灯镇,特别是千灯的线路板厂,影响力也很大。张浦有食品厂,周庄有造船厂、皮鞋厂。从当时的条件看,昆南比昆北的发展环境要好一些,但是昆北乡镇的干部走在昆南前面多一些。工业样板企业的树立,对昆山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,同时县里也得到了实惠,首先是县里财政得到了增长,这是最大的效益。可以说,我们抓乡镇工业的时间,也就是这3~4年的黄金时间。

点击“在看”,大家都知道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kunshanshizx.com/ksyw/6991.html